Wednesday, December 28, 2016

查理橋頭.聖殿回聲


每次在歐洲城市,路過大小教堂,總會進去小休,碰碰運氣;有時候遇上風琴練習或詩班練歌,拱頂之下,琉璃光透,風琴氣韻,如天籟之音,有若時空旅行;你回到中世紀的天主教全盛期,錢權在握的教盡收天下兵器,網羅頂尖建築師、工匠、樂師。幾千里路大城小鎮,教堂就是生活的中心,塔頂大鐘指示人們生活的節奏;琴聲迴蕩,放大了神聖,高聳的尖頂叫人自覺渺小服從,沉靜的氣蘊讓人安心舒穩。

不要問,只要信;信念就是力量,that’s it

這天,獨個兒信步布拉格舊城,查理大橋橋頭的教堂,正好有收費的風琴音樂會。壓軸一曲是舒伯特的《聖母頌》,女高音歌聲柔然婉約,懾人心神;一霎閃念,冒起那年那天,拍攝歷史紀錄片某聖誕夜場景《聖母頌》歌聲,剪接時聲聲入耳,如哭如訴,潛藏記憶深處。《聖母頌》之於我,有一分難以言喻,旁人不可能明白的觸動;念往日之日,年華飛逝,聖殿回聲中,心動幡動,眼角竟輕輕濕潤了。

聲音的力量,不可小覷。

浪漫?卻不。

捷克人提醒我們,這些教堂,空有堂皇外表,音樂會都只是為遊客而設;廣場聖誕樹優美,背境的教堂只是外殼,沒多少人崇拜。捷克的無神論者」或「不信神」的比例,排在世界最前列,不同統計,達七成多至九成人口到處都是教堂,但宗教氣氛淡薄,教堂為了生存,只能搞收費音樂會,做遊客生意。

為何如此?當地人說,中世紀宗教戰爭,天主教與新教鬥得你死我活,捷克人早已厭倦;再者,很多捷克人仍然埋怨,二戰時,捷克的教會倒向納粹德國,站到歷史錯誤的一方

梵蒂崗應該清楚知道,在關鍵的道德抉擇時刻,押錯注,對魔鬼視而不見,道德高地崩塌,人民不會忘記。



相關文章:
秘密警察的福音
無權者的權力.活不出的真實

(本文原刊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Monday, December 26, 2016

秘密警察的福音

(酒店防空洞監控室, Cold War Museum, Prague)
在法蘭克福轉機到布拉格,要等三小時,時間尚早,航班顯示屏中,往布拉格的班機,尚未列出登機閘口。

大夥兒在候機室流連,不知往何處走時,電話叮了一聲,谷歌提醒我:登機閘口是A38

嘿,候機室的顯示屏仍是空白一片,谷歌的神諭,是真是假?

答案一小時後揭盅,顯示屏終於列出登機閘口,正是A38

要不要感謝神?明顯地,谷歌知道我的一切,偵測到我身在何方,掃描了我的電郵,知道我坐的航班與目的地,還幫我到甚麼航班資料庫,搶先查看官方還未在候機室正式公布的資料。

這些自動化、個人化的訊息網絡,收集你的隱私資料,有若天經地義;資料自動配對,急用家所急,想用家所想,當配合得天衣無縫時,有若全知的神,無時無刻關心你、監視你,不放過你留下的任何痕迹,一切記錄無遺,你死佢都不死,永遠存檔,與天地同在。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這一刻,我google search一個詞語用法時,谷歌神彈出對話盒,詳細解釋收集個人資料的原因、用途,並有一個「我同意」的按鈕。

嘿,有這麼巧合

對話盒沒有「不同意」的選擇,我可能是患有強逼症或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之類,猶疑之中還是乖乖地按了「我同意」。心裏想,谷歌大概還是信得過的,它收集的資料,大概還是零碎的。

在柏林,參觀秘密警察博物館,展出幾十年前的監聽儀器,有扮電筒的偷聽器、有放在牆壁夾板裏的偷聽器,放在隔壁房間的古惑攝影機、放在水桶夾層裏的相機。酒店地窖防空洞,藏着竊聽控制室,隨時隨地監視貴賓一舉一動。

俱往矣,今天看來,很原始,會不會太可笑。

扮電筒偷聽器, Stasi Museum, Berlin

放在隔壁房間的古惑攝影機

放在水桶夾層裏的相機

牆壁夾板裏的偷聽器
今天,假若有一位大阿哥,他掌握你所有電郵、你的行蹤、從你搜尋結果知悉你喜好與習慣,社交網絡資料中,掌握你的朋友、生活圈子、情緒,從交友app中知道你覓食習慣,從財務交易中知悉你的財政狀況,從你打車的資料知道你每天行蹤,從你在網絡上的言論與閱讀習慣,掌握你的政治取態……

當有一頭巨獸,能把這一切資料整合,而且你心甘情願奉獻;平民百姓的黑材料唾手可得,歐威爾《1984》中,秘密警察無遠弗界的監控,超額完成。

這一天,很快來到,也許已經來到。

***   ***   ***

(本文部分文字原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

相關文章:



Friday, December 23, 2016

無權者的權力.活不出的真實


老城、窄巷、橋塔、古堡、開闊的莫道爾河、古雅浪漫的查理大橋,捷克布拉格與香港,似乎沒有任何能類比的地方。

有的,布拉格有「連儂牆」的「元祖」,香港金鐘也曾經有連儂牆;捷克劇作家、異見分子、前總統傳奇作家總統哈維爾,提倡和平抗爭,主張「活出真實」(living in truth),對抗「後極權時代」相對柔性的威權管治;捷克當年於鐵幕國家中,較為富裕、公民社會相對活躍,也享受過「布拉格之春」短暫的自由假期。

處境與香港有幾分相似,只是時間差了三十年。

布拉格連儂牆
重遊布拉格,拾起哈維爾大作《無權者的力量》(Power of the powerless) 邊走邊讀。哈維爾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寫的文章,談到「後極權年代」的抗爭。哈維爾寫  1989 年天鵝絨革命倒台前的共產政權,連珠炮發,盡數其虛偽與謊言;有幾段文字,對捷克人而言是過去式,對香港人而言卻太熟悉,謹譯數段如下:

「官僚稱自己是人民代表,工人因階級之名被勞役,消滅個人稱作徹底解放,隱瞞公眾叫作真相大白,玩弄權力說成是權力在民,濫權叫作依法,壓抑文化是發展文化,帝國主義擴張當作支援受壓逼者,缺乏表達自由變成了自由的最高階形式,滑稽的選舉變成最先進的民主,禁止獨立思考變成最科學的世界觀,軍事佔領叫作手足情深。」

「這政權被自己的謊言俘擄,一切只能偽造作假;它篡改歷史,假造現在,虛構將來,杜撰統計數字。它假裝無擁有一套無所不能兼目無法紀的軍警統治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它假裝沒有逼害人,它假裝無所懼,它假裝自己沒有假裝。」

哈維爾談到體制下的個體:「個人毋須相信此等神話故事,但他們必須表現得相信,或最少要忍受,或保持緘默,或與同流合污者好好相處。因此,他們必須與謊言同活。他們不一定要同意這些謊言,他們只須接受自己與謊言共處,已經足夠。結果,這些個體認可了制度,滿足了制度,構成了制度,而成為制度的一部分。」

哈維爾請每個人,在自己崗位中,活出真實,不違背良心,不與謊言共處。當每個人都這樣做,就是改變的力量。

如何「活出真實」?哈維爾在《無權者的力量》中,有一個貫穿全篇的比喻,謂一個雜貨店老闆,聽命掛起「全世界工人團結起來」的標語,他可能從不同意、也可能無細心想過,總之人云亦云,或避免麻煩,不加思索就掛在店內;這種行為,鞏固了體制的合理性,成為幫兇。

哈維爾說,當有一天,雜貨店老闆把他自己都不相信的標語除下,就叫「活出真實」,當人們都揭破虛妄,就是改變的力量。

就這樣簡單?捷克人  1989 年重獲自由,「天鵝絨革命」取名自當年的和平示威,不流一滴血,如天鵝絨一樣順滑;大功告成之原因眾多,此行在布拉格遇上一些當年哈維爾的戰友,有人說,可能因為運氣、也可能捷克共黨不願開槍流血、也可能是公民社會底氣充足、當然更是冷戰結束大勢使然。

暴力不可取,猶如以卵擊石,亦造成以暴易暴。靜以待時,讓壞透的制度從內部崩潰,他們終於等到。

此行又聽到一位前東德人作家,談威權統治下的生活,「生涯規劃」有兩種選擇,to be a liar or to be stupid,騙子與蠢蛋二擇其一;一是自欺欺人,一是裝儍或真儍,視而不見。

若能不願做騙子,又不願做蠢人,「活出真實」就要付出代價。哈維爾在《無權者的力量》中未有明言,當雜貨店老闆拒絕掛起違心標語,將面對無盡的麻煩與報復,而成果卻遙遠不可觸。在香港,就有立法會議員宣誓時「活出真實」,要彰顯現實的虛妄,官司纏身。老大哥不會輕易放過你。

To be a liar or to be stupid? 條路自己揀。


***   ***   ***

(本文原刊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合併加長版)

相關文章:
冷嘲熱諷兩種人


Friday, December 16, 2016

陳曉蕾談死亡自主

(立場新聞製圖)
陳曉蕾新書,磨劍三年,談「死亡」,談如何「好死」;講座上,她引述一位醫生的慨嘆,回憶自己學習生涯,香港的醫科學生,要到產房「執十個仔」,見證生命誕生,但課程沒有規定他們要見證生命的逝去。

醫生們工作繁重,分科制度,令大部分醫生「跟着器官走,不是跟着人走」;醫生天職,乃醫人、拯救生命,但對危重病人而言,有可能藥石無靈之際,病人要的,未必是每個器官對症下藥,而是整全的舒緩治療;他們需要的,未必是神藥,而是關心。

陳曉蕾又問,為何香港人怕親人死在家中,怕家宅變「凶宅」?香港人要改變觀念,死在熟悉溫暖的家中,有親人照顧,是福氣,乃「福宅」,絕非「凶宅」,不應避忌。

我們重視「自主」「自決」,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有何選擇,這個社會「無人教你如何做一個病人」,如何在生命快到盡頭時「自主」。陳曉蕾的《香港好走》系列,一書三冊,正是談如何「好走」,每個人都要面對,卻多數人視而不見,死到臨頭時,已無心細想。其中一冊,名《平安紙》,實際上就是一本精美的遺囑,也是一個想像的旅程,記下病重時各種醫療選擇、心願,讓自己想清楚,讓家人知道明白。

陳曉蕾為了這套書,大隱三年;她說,這三年,社會發生很多事,似錯失了許多其他寫作機會。

不過,政治的事,三天已嫌太長,論選舉論社運,一切分析一切預言,轉眼成為笑話空談;認真寫「死亡」,這冊書,十年後、廿年後,只會愈加有意思,價值恆久遠。

陳曉蕾是我認識第一個大大聲說自己是「獨立記者」的人,不依賴任何傳媒,自己的主題自己去採訪,自己出書,當中許多艱困不為外人道。

新書剛印好,陳曉蕾旋即又公布,將成立NGO「大銀力量」 (Big Silver Community),用記者的方式,關注社區,提供解決方案。這個記者參與社會的新概念,陳曉蕾已構思多年,目的正是要解決很多記者曾經有過的困惑:採訪做了,文字影片發表了,卻沒有多少回聲,問題從未解決,怎麼辦?

「大銀力量」與「繼續報道」,就是陳曉蕾的答案。

這時代、這時勢,很多認真的新聞工作者,難免反思,自己如何走下去,這行業如何走下去。

路是人走出來,時代在變,許多我們還看不見的可能,也許就在轉角。

***   ***   ***

(本文原刊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相關影片/文章/網站:



Wednesday, December 14, 2016

泛民的三百多票,將逼出更荒謬的選舉鬧劇


見到《大公報》的社評,真係哈哈哈大笑三聲,社評最後一句說:「堅決反對一切把特首選舉政治化的錯誤言行,不能讓反對派選委干擾選舉結果。

玩政治玩到出神入化,然後叫人不要政治化,連選舉也不要政治化,荒謬我們早已見慣。

不過,從這篇社論可見,幕後一群政治玩家,潛藏着恐懼,「不能讓反對派選委干擾選舉結果」一句,正正揭示了,泛民的325票,正嚴重干擾了他們的部署。

選委會選舉結果,泛民破天荒取得最少三百二十多票,眾多梁粉墮馬、所謂梁營票倉之規劃界覆沒,早應在中央政府預計之中。梁振英遭遇紅燈,不是因為輸硬,不是單純數不夠票,也不見得是最高領導層有人想製造甚麼寬鬆環境,而是若梁振英堅決去馬,很有可能造成「流選」的尷尬局面,甚至演變成交接危機。

梁振英上屆得票只有689,四年多來,選委支持者流失、轉軚、不參選,當年選舉幕僚則惹官非、破產、陷獄,失票有數得計;四年多來,支持唐英年的大財團代表,沒多少轉投梁營,這些年只有更對立;梁振英以特首之尊,擁權位優勢,招攬趨炎附勢一輩,身邊那些搲爛塊面瞓身支持的投機分子,直教人情何以堪。投暗票制度下,中央與西環發功也未必有力扭轉乾坤加上泛民佔了最少325票,要在剩下的875票中分601票給梁振英,西環出盡吃奶之力亦難以保證。

讓梁振英出閘,689隨時變作589甚至剩下389,然後要第二輪投票,若泛民選委大部分人投白票,第二輪投票仍然無人得601票大多數,特首選舉會「流選」,重頭再來,甚至磋跎歲月,沒完沒了,陷入憲政危機。所謂特首選舉,將變成一場煩厭荒謬、眾人皆見的鬧劇。那些長年在香港搞統戰搞部署的政治玩家,國家豈非白養了你班友?

這個畸型制度下,泛民選委席位,永遠不可能有601,甚至沒有旨望成為關鍵少數派,但泛民選委愈多,會令幕後操盤人轉寰餘地愈少,失控機會愈大;中共派系鬥爭,爭持不下,將轉化成特首選舉的僵局;上一屆特首選舉,放任由千二選委在鳥籠選舉中自己解決,今次有可能因為第二輪選舉白票眾多,流選而出現不可測局面的機會,愈來愈大,

中央政府當然不想這情況出現,拉梁振英下馬的第一步都做了,接下來做甚麼,誰是真命天子,似乎仍在角力,預測也是徒然。

不過,為了不讓泛民有任何機會「干預選舉」,也為了不能讓「流選再流選」的醜態畢現。有一點可以預計:中央不會讓太多建制候選人出現,減輕失控的可能,提高安全系數;故此,有熱門參選人將會被勸退,甚至直接被拉下馬,大家放長雙眼睇。

是次「選舉」,事情發展可見「紅綠燈政治」之赤裸,選或不選,人人北望阿爺、等綠燈、等祝福;甚麼政綱願景,都是襯托;沒有政策討論,一切都是權謀,小圈子壟絡,政治利益交換。

無論將來誰接任,他或她都只是香港市長,旁有市委書記,上有各派系勢力插手,特首的剩餘權力就搞建設搞衛生。有云梁特不連任乃「香港重光」,也就高興得太了。

而泛民的三百多票,肯定有用,最少能逼出更醜陋更不堪的選舉鬧劇,等着瞧。

***   ***   ***

(本文部分文字曾刊於晴報《風起幡動》)

相關文章:





Friday, December 9, 2016

一不留神,以為自己站在人類頂峰


又有全球排名,「人類自由指數」香港名列第一,偉大的翻譯字眼,一不留神,差點以為我們真的已站在人類文明頂峰。最少,那位收納稅人錢幫梁振英助選的白宮發言人就急不及待撲出來,謂香港不知幾自由,還暗示太過自由了。

每次見到這種排名玩意,首先要搞清楚定義。很多美好字眼,如「幸福」、「宜居」、「自由」,「頂尖大學」,如何量度,用甚麼指標去量化,如何把概念變作分數,很關鍵。

讀讀這分由美加智庫與研究所做的分析,原來,他們把「人類自由」分兩大類,一為經濟自由,二為個人自由。經濟自由香港排第一,而且遙遙領先;如何計算「經濟自由」?小政府大市場、營商阻力小、補貼少、監管少、關稅低、產權保障佳、分數就愈高。香港這方面從來獨佔鰲頭。

最極端的自由經濟無疑把餅做大,但財富集中富人手上,錢能搵錢,所謂滴漏效應不彰,窮人不能分享經濟成果。綜觀英國退歐的民意,美國大選低技術工人的反彈,國際上對全球化的逆流,均清楚見到,擁抱激烈競爭弱肉強食的,皆屬有資金有才幹的一群人。香港有世界第一放任競爭的自由經濟,卻沒有相應的社會福利保障,關顧追不上的一群人。這個經濟自由第一,是否值得自豪,實屬疑問。

另一大類「個人自由」,香港在全世界百多個國家地區中,排名十九,算是不錯。仔細看其指標,香港得分較高,是城市之安全,如沒有恐怖襲擊、宗教自由、出入境自由、集會自由、互聯網自由、離婚權利等,都得到極高分數。累街坊的指標主項,是「法治」,分數次低;分數最低的細項,是傳媒的自由,媒體受政治操控。

計分方法,經濟自由與個人自由各佔一半,結果,香港因為在「經濟自由」這個未必全然是好事的指標中拉開了一條街,在法治與傳媒自由縱使表現不理想,平均起來,就變成了「人類自由」第一。

高分,不要沾沾自喜;低分,不要妄自菲薄,看清楚那些數字遊戲再調校心情也不遲。

***   ***   ***

(本文原刊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相關文章:


Wednesday, December 7, 2016

[硬銷時分] 陳曉蕾談「香港人最後一程」


[硬銷時分,因為值得硬銷]

陳曉蕾是我認識的第一位大大聲叫自己做「獨立記者」的人。

獨立記者,即不依附於任何媒體,自己報道自己做,自己找平台說自己的話;陳曉蕾已進化到,自己的書自己印,自己派(!),走上獨立出版之路。

陳曉蕾大隱三年,埋首新書《香港好走 有選擇?》及《香港好走 怎照顧?,一書三冊,最後一冊叫《平安紙》,基本上不是一本書,就是每個人都需要,身體力行參與其中的「平安紙」。

出生、入死。每個人,一出世就步向死亡,無人能逃避,卻偏偏習慣視而不見。還記得有不少新聞人,也視老年、死亡、殯儀、殮葬為避忌,不想有關畫面在合家歡食飯時間出現在電視,驚觀眾「食唔落飯」云云。

老年、病苦、頑疾、臨終,問題千頭萬緒,很多人不得好死,香港一直以來,竟然無人深挖。幸好,有陳曉蕾。

也望,每位掙扎中的同業,能如陳曉蕾,找到一片新天地,在艱難的夾縫保持樂觀積極,拼出一條生路。

本星期五晚,十二月九日,7pm-9pm, 陳曉蕾將臨中文大學「思托邦」講座,談「香港人的最後一程」,地點:康本國際學術園4號演講廳,(即大學站月台最北之D出口,馬路對角之大樓) 歡迎學生及各界人士。

*
以下是四年前訪陳曉蕾後一篇雜記,嗯,這就是陳曉蕾:



自從離開工作多年的大機構,沒有「正職」,我陷入一個身份危機,寫文章或介紹自己的時候,我的 ‘title’ (職銜是什麼?難捨新聞行業,叫自己「資深傳媒人」?這其實是一個很奇怪及有點難頂的稱謂;全職學生?由外表到內心都不似;專欄作家?「家」字攀不上;電台主持?只屬兼職加客串,不敢掛在口邊。

陳曉蕾想到了、做到了;她大大聲說:「我是獨立記者。」

「記者」很奇怪,你告訴人家「我當記者」,接下來的問題,必然是「在哪家報館/電視做?」彷彿一個「記者」必定要依附於某某傳媒,才能成為記者。陳曉蕾反問,醫生不在醫院工作還是醫生,為何記者不可以?的確,人家知道你是醫生,一般會問:你邊一科?而不會問:你在哪間醫院做?

什麼叫「獨立記者」?就是不為某某傳媒機構打長工,做自己想做的採訪,然後在不同地方以不同方式發表。大家都明白,很多媒體都有其局限、有其政治取態的偏執,要大義澟然又要賺錢求生,要裝作中立又要擦鞋奉迎,有想法的記者難免處處碰釘。

陳曉蕾在媒體工作十多年,她所工作的機構已給她很大自由度,但她仍覺不夠,積累經驗,儲足彈藥,她跳出來,更自由。

這個年代,工作是流動的,「正職」稀缺,也有很多人認為困身;兼職,by project的工作模式漸普及。陳曉蕾的「獨立記者」經驗,也許很多其他行業的freelancer也可借鏡。

陳曉蕾說,首先,要不怕餓死,其實香港不會餓死人:「最關鍵的是,你是否相信自己喜歡的工作能夠養活自己;可是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一定要做些不喜歡的工作,才可「搵食」。」

「事實上,現今香港真有人會餓死嗎?別人常說畫畫、寫詩的人會餓死,但真的有人因而餓死?香港人經常把這些事情放得很大,永遠把着眼點放於你擁有幾多錢、幾多樓,我卻不大服氣,為何不少歐美記者都能夠寫書,採訪生涯能夠持續到七八十歲,偏偏香港不能,全因無法「搵食」?」

「我感到不服氣,最多不「搵食」好了。不是自鳴清高,如果只是純粹金錢的緣故,真的覺得沒什麼理由做不到自己想做的東西。」

追求理想,陳曉蕾一股作氣之餘,也很理智。初時,她把自己的工作分為三部分:

1. 賺錢的job,例如同政府寫小冊子等,錢當然要賺。
2. 為志願機構做事,要收錢,最少收回成本,不能白做。
3. 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採訪香港農業、低碳生活、光污染、調查剩食,現在籌備一本關於「死亡」的書。

幾年下來,陳曉蕾很有信心地告訴大家:原來做自己喜歡的事,係搵到最多的錢:「做自己最相信的事,做好佢,所有的回報都會來!」

她全身投入,把自己有興趣的事變成工作,題材專注、集中,反而有賣點,寫專欄,出書,也賺到足夠生活費,比想像中較快站得穩。很多人賺錢去讀書,她卻覺得未必需要花錢留學:

「讀完以後,別人不一定承認學歷,也不一定增加薪酬,何不儲錢讓自己寫書或作一些深入的採訪報道?」

「我曾經也這樣到英國交學費,後來卻覺得這種事很荒謬,因為記者只要敲門的話,任何教授都可訪問,為何要交這大筆金錢予學校!」

世上的事,可以自修,例如陳曉蕾試過想了解全球化,她找朋友開了書單,很有目的地讀,一樣獲益良多。

陳曉蕾走的路,是十分的努力,加一些運氣,再加長年在媒體工作積累的經驗、人脈與資本,跌跌碰碰走出來。

聖誕佳節,祝各位心靈富足,餓不死,最好盆滿砵滿。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疾呼:我是獨立記者。

(立場新聞圖片)


選舉報道澄清聲明

(立場新聞製圖)

特首戰開炮了,黑馬白馬磨拳擦掌了,未來兩三個月,大家宣示政綱、跑出街同市民握手,辯論交鋒,一派真箇大選模樣;傳媒做民調,跑馬仔,分析選情,追蹤戰況,好不熱鬧。

一不留神,以為真的是一場選舉。

單純的人民,看到有人拉票,就以為是真選舉;新聞熱熱鬧鬧,就覺得自己參與了,然後還會覺得這樣選法比歐美的民主高了不知多少倍。

不少朋友謂,特首「選舉」報道,傳媒陪着疑似參選人假戲真做,有意無意營造了真選舉的氛圍,有誤導之嫌,應該在每段提及「選舉」的新聞、評論、博文,附加一段類似  disclaimer 之澄清說明。

本人略盡綿力,提供一個範本供各位參考,歡迎修改或直接取用。

選舉報道澄清說明
(1)本文內之「選舉」「選戰」「選情」等字眼,不代表一場真正公平公正的選舉,只屬一場鳥籠式選舉,紅綠燈遊戲。
(2)選委會組成方法犯駁隨意,組織票、商界票、西環票,佔不成比例之優勢。(例如:商會會員有權投票,工會會員不可以;漁農154選民竟有60席,人大政協有87席。)
(3)此「選舉」只有1200個選委有權投票,由24萬多選民選出,並無所謂廣泛代表性。這批選民,單是教育界與衛生服務界已佔近一半,他們只能選出二十分之一的選委。
(4)此「選委」不同美國之「選舉人」,美國之選舉人根據選民意願投票,香港不少選委,連自己投票意願也不肯告訴選民。
(5)不要誤以為,去年若政改方案通過,市民就有機會直選民調中領先的「胡官」或「鬍鬚曾」,因為根據方案,參選人要獲過半選委確認,先篩選一次,才交市民選擇。如今情況,有可能是「梁振英對葉劉淑儀」。
(6)若文章描述政壇之噁心,參選人儀容嘴臉令你失卻生趣,損害身心健康,毀你一日大好時光,本傳媒概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如果篇幅有限,用第一及第六點就好了。

這個免責條款嘛,應該放在每篇文章開首;網絡媒體,應該在讀者瀏覽文章前,彈出對話盒,要讀者先「剔」表示完全明白,才可繼續讀文,這就是負責任的表現。

(本文原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