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6, 2016

陳曉蕾談死亡自主

(立場新聞製圖)
陳曉蕾新書,磨劍三年,談「死亡」,談如何「好死」;講座上,她引述一位醫生的慨嘆,回憶自己學習生涯,香港的醫科學生,要到產房「執十個仔」,見證生命誕生,但課程沒有規定他們要見證生命的逝去。

醫生們工作繁重,分科制度,令大部分醫生「跟着器官走,不是跟着人走」;醫生天職,乃醫人、拯救生命,但對危重病人而言,有可能藥石無靈之際,病人要的,未必是每個器官對症下藥,而是整全的舒緩治療;他們需要的,未必是神藥,而是關心。

陳曉蕾又問,為何香港人怕親人死在家中,怕家宅變「凶宅」?香港人要改變觀念,死在熟悉溫暖的家中,有親人照顧,是福氣,乃「福宅」,絕非「凶宅」,不應避忌。

我們重視「自主」「自決」,死亡是每個人必經之路,很多人卻不知道自己有何選擇,這個社會「無人教你如何做一個病人」,如何在生命快到盡頭時「自主」。陳曉蕾的《香港好走》系列,一書三冊,正是談如何「好走」,每個人都要面對,卻多數人視而不見,死到臨頭時,已無心細想。其中一冊,名《平安紙》,實際上就是一本精美的遺囑,也是一個想像的旅程,記下病重時各種醫療選擇、心願,讓自己想清楚,讓家人知道明白。

陳曉蕾為了這套書,大隱三年;她說,這三年,社會發生很多事,似錯失了許多其他寫作機會。

不過,政治的事,三天已嫌太長,論選舉論社運,一切分析一切預言,轉眼成為笑話空談;認真寫「死亡」,這冊書,十年後、廿年後,只會愈加有意思,價值恆久遠。

陳曉蕾是我認識第一個大大聲說自己是「獨立記者」的人,不依賴任何傳媒,自己的主題自己去採訪,自己出書,當中許多艱困不為外人道。

新書剛印好,陳曉蕾旋即又公布,將成立NGO「大銀力量」 (Big Silver Community),用記者的方式,關注社區,提供解決方案。這個記者參與社會的新概念,陳曉蕾已構思多年,目的正是要解決很多記者曾經有過的困惑:採訪做了,文字影片發表了,卻沒有多少回聲,問題從未解決,怎麼辦?

「大銀力量」與「繼續報道」,就是陳曉蕾的答案。

這時代、這時勢,很多認真的新聞工作者,難免反思,自己如何走下去,這行業如何走下去。

路是人走出來,時代在變,許多我們還看不見的可能,也許就在轉角。

***   ***   ***

(本文原刊明報專欄《2047夜》,此為加長版)

相關影片/文章/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