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 2015

雨傘下我們相聚


(本文為剛出版之《傘聚》自序)


金鐘佔領區,路邊小圈子,有一位爽朗女子,她說,她在金鐘有一個家。

她說,自己常抱打不平,有時感到孤獨、有時會洩氣,像一枝風中的蠟燭,容易熄滅。在這裡,她找到同路人,看見一片燭海。

每次有人走過,舉起相機,她都會拉起披肩掩臉。

後來,她悄悄在我耳邊說︰我是輔警。

旺角一角,街頭討論區,一位中年男子站起來,拿起揚聲器︰「我要說兩句。」

昏黃街燈,他兩鬢有點斑白,神情肅穆︰「我25年前的示威,坐在第一排;今天,如果我不走出來,我恐怕自己25年後,拿著拐仗,還要行出來。」

語畢,眾人沉默了好一會。

金鐘橋底小聚會,一位廿來歲的男生,一邊把玩蘋果電腦,一邊告訴大家分辨「藍絲帶」的方式,據說,任何人滿足三個條件,絕大機會是「藍絲帶」。

「一,子女上學受堵路影響超過二十分鐘;二,有物業;三,有外國護照。」

「真的是這樣嗎……」

佔領區內,擠擁人潮中,每一次,不小心碰到旁人,從不管誰對誰錯,大家都忙著說「不好意思」;每次爬高爬低,四邊都有人伸出援手,助你一臂之力,互相扶持。

2014年秋天,長街上搭滿帳篷,雨傘之下,我們相聚,交換過眼神,盼望過將來。滾滾洪潮中,有穿著校服的中學生、有堅持到底的八旬老人;有搭棚工人、專業木匠;有藝術家、有創作人、有老師、社工、退休長者。同心一志,爭取真普選。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卻抱持同一理念;也許陌生,卻似舊時相識。

金鐘遮打自修室,我正要離去,坐在旁邊有人叫著我。

她叫阿欣,唸新聞傳播的學生,她天天待在佔領區,想為這裡的年輕朋友,留下影像記錄。

阿欣問我︰「如何拍好紀錄片?」

嘿,那是大學裡十三星期的課。

請你想像一下,這裡有甚麼畫面,有哪些故事,五年後、十年後、五十年後,你仍然不想忘記的?有哪那些題材,五年後、十年後、五十年後,仍然歷久常新、人們依然想知道?拍下來吧,記下來吧,也許,這就叫好題材,這就是紀錄片。

想起了,199771 號,我也在這裡。新政府總部前身,是英軍添馬艦海軍基地,那夜凌晨,英方告別儀式,數千香港人,同看政權交接。

萬眾期待的「九七回歸」當下,全球鎂光燈注視;莊嚴的交接儀式,是一個劇本、一台戲,降旗升旗,一切按計劃進行,無懸念、無事發生、無事可記。外國記者說,那是反高潮,non-event

那天午夜,港督彭定康登上大不列顛號,揮手說再見;那個英軍碼頭,後來填了海,就是今天警民對峙的龍和道、就是警察行私刑的「暗角」。

17年後,2014年秋,矛盾總爆發。

祖國來了,真正的回歸來了。

《傘聚》,記抗命時代的開端,用自己的眼睛作見證,觀時局荒謬,留下雪泥鴻爪。

盼望五年後、十年後、五十年後,醒覺了的不再沉睡、站起來的不再屈膝。

盼望有天,我們在長街上相見,不再需要頭盔眼罩。那年那天,我們七一上街,再次激昂,可以一起歡呼慶祝,心願達成。

***   ***   ***

《傘聚》陸續於書店有售。

太子 TC2 cafe & workshop 有八折簽名本。本星期五下午 (2/1),補貨可望送到其他旺角二樓書店及銅鑼灣的「大樹孩子生活館」 http://treechildren.com.hk/

《傘聚》一書的作者版稅,將會捐贈浸會大學的新聞系校友獎學金及傳理學院的獅子山下獎學金。「大樹孩子生活館」的賣書收益扣除成本後,亦將會捐贈此兩獎學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