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8, 2014

特別的討論技巧



是日新聞,看曾鈺成、梁錦松、葉劉淑儀三位疑似下屆特首參選人,同學生講說話的技巧,高下立見。

梁錦松,據中大崇基周會現場人士說,可能他以為「無記者」,可以「坦白些」;又似乎說到最尾,較鬆懈,或是講到最尾,「藥力失效」,提早現形,結果說了「因為香港無23條立法,導致今天的情況……香港政客可隨便收(外國)錢」等話。(見明報報道

梁錦松老老實實話畀大家知,這些「政見」,才是特首選舉的真正「門檻」。

葉劉淑儀,則看到《時代雜誌》的網站留言討論有人批評黃之鋒,好像發現新大陸,特別「公告」,被黃之鋒回贈「葡萄」。網絡世界,人人我手寫我心,沒有批評才是奇事。不過,葉劉淑儀說的話,目標對象是拉攏支持者,不是同學生說話,不需用太多說服的技巧,就算了。

至於曾鈺成的特別說話技巧,要學,真心學一學。

曾鈺成對浸會大學學生說,「佔領行動產生正能量」(見明報報道)的一段話,令我想起美國哲學家兼作家 Daniel Dennett Intuition Pumps 一書談到的論辯技巧。早前於《關於討論的討論》一文中寫過︰


Dennett 認為,遇到歪理,是非分明時,當然要有力地指出對方的錯謬;但很多論述,似是而非,隱含矛盾,若你嚴厲指斥,容易招致不理性反擊,令討論演變成難堪的互相指罵。他認為,論辯時,可以考慮啟動「四部曲」︰
(1)   嘗試以清晰、生動而公正的方式,重新闡述對手立場,務求令對手同意你理解無誤,甚至表達得比他好。
(2)   道出你們立場一致的觀點。
(3)   道出你從對方的論述中所學習到的新事物。
(4)   然後,才開始你的反駁和批判。

這種「特別的討論技巧」,常見於學術研討會,首先同意並稱讚對方的觀點,才再批評,稱頌時可以好幽默,或好肉麻;批評時,可以一地鮮血、體無完膚。但交流過程,不會劍拔弩張,一輪交鋒,很多時還可以握手言好。

早前寫《關於討論的討論》一文時,曾覺得這個討論技巧,在現實中難以實行,是因為今時今日的討論平台,除了電台節目與一些公眾論壇外,沒有時間沒有空間容得下太多客套說話;報章評論篇幅短小,互聯網上的討論,流於情緒宣泄,聚焦激烈言辭,多於嚴肅討論;很多人讀網絡文章,只讀標題和開首幾句,已讚好或反擊,未閱理據,已下結論,也容不下這個論辯「四部曲」。

不過,雨傘運動改變了很多,當中包括,政治論辯的場合大變。

現在,旺角佔領區如「古希臘」街頭討論,晚晚舉行,時間無盡;家庭飯桌上,黃絲藍絲激辯與暗戰,又無日無之,大家可以認真考慮,有心討論時,利用上述的「特別的討論技巧」四部曲。

個多月來的兩傘運動,街頭討論方式一路演化,大家慢慢發現,如果準備同異議者真心交換意見,有些手法與用語,是徒勞無功的,例如︰

**唱生日歌,等同當人傻仔,很無禮貌,等同趕人走,無助溝通。
**少部分人,會很激動地說︰「我站出來,係為咗下一代!為咗你哋咋!」給人感覺是,傲慢,何德何能。
**佔領者提出要落區,做「公眾教育」,香港人最憎畀人「教育」,仲要畀一班後生仔「教育」?所以,近來用的字眼是「落區交流」、「搞傾偈會」,較合適。

曾鈺成說,自己當教師時,「我想叫他(學生)去東,我會叫他去西。這就是人的反叛心理。同樣,想說服意見南轅北轍的人,多數要用迂迴的手法,沒有捷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