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0, 2014

恐同弔詭︰誰在製造同志?


本文嘗試用生物演化論角度,看看一個「恐同的弔詭」︰究竟是誰在製造更多同性戀者。

以「捍衛家庭價值」為名的恐同基督教組織,最近把矛頭指向小童群益會,指其「性向無限」計劃「製造同性戀者」。

「性向無限」計劃為同性戀青少年及其家人提供情緒支援,有心了解的朋友,請讀一下獨立記者蘇美智的《我們的同志孩子》,就明白同志青少年的父母,承受多少壓力與自責,常感徬徨無助,小童群益會社工的勇氣與苦心,值得敬仰與讚許,他們頂著遲早會壓過來的保守宗教勢力,為這群一直受忽略的小眾提供服務,為他們紓緩情緒、讓他們勇敢面對,重新建立家庭關係。

然而,一項協助弱勢群體的計劃,恐同團體不只扭曲,更以偏概全,企圖以此打擊整個小童群益會的聲譽,無端端叫人關注而鼓動信徒群起攻之。一個有心有力的社福機構遭誣衊,社工受壓力,我感到憤怒。

恐同組織指計劃會「製造同性戀者」,本文想指出,從生物演化論角度看,恐同組織的態度,很有可能會製造更多他們所恐懼的同性戀者。

生物學家早有共識,同性戀不是病,不需食藥,不需「改正」「拗直」,同性戀傾向主要為天生(見蘇美智:〈性傾向改不了?〉一文內的專家解說)。

同性戀傾向主要為天生,大家立即會有此一問:同性戀者沒有後代,那些促成同性戀傾向的基因組怎可能繁衍下去?

演化過程的重要一環是遺傳和繁衍。生物的特徵個性,要有利基因繁衍,才有可能延續下去。同性戀行為,不可能孕育下一代,故同性戀特徵理應不可能一代一代遺傳下去。

演化生物學家Susan Blackmore 提出「同性戀的弔詭」,正是:同性戀的禁忌令同性戀延續下去。

Susan Blackmore Meme Machine一書中論述,以往的社會禁忌下,在「恐同」的社會氛圍中,很多同性戀人士,礙於世俗眼光、各種道德教條,被逼遺背自己性傾向,結婚生子,於是「同性戀基因組」能複製繁衍。繼續推論,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當社會開放,同性戀人士不再受禁忌的壓逼、不再自責,做回自己時,他們由於不會有後代,長遠來說,禁忌消除,同性戀者都出櫃,社會坦率面對,下一代的同性戀人士數目將會減少。

根據此推論,小童群益會為同性戀人士提供情緒支援,客觀效果,正是令同性戀青少年及其父母,擺脫世俗壓力,直面自己的性向;長遠而言,由於同性戀者不需再礙於父母期望,而裝模作樣結婚生子,同性戀基因組在社群間遺傳的機會自然很低,社會上同性戀者將會減少。

相反,正由於恐同組織阻止社福機構輔導,繼續加深偏見,營造同性戀的不道德錯覺,其他機構亦礙於反同組織壓力,不敢新設類似服務,令禁忌持續,反而促成同性戀一代一代傳下去。

恐同,越恐越多同志,這是恐同組織樂見嗎?

若恐同組織真的希望社會上減少同性戀行為,一個有效而科學的方法,正是發揚耶穌的大愛,主動支持小童群益會的工作,協助同性戀者及其家庭,紓緩壓力,認識自己,放心去愛。假以時日,下一代同性戀者大幅減少,恐同者如願以償;做大事,眼光要長遠。

***   ***   ***

同性戀成因,及為何有遺傳的可能,未有確實的定論,不同的研究指,同性戀傾向有40%-50%是遺傳因素,其餘為「後天環境」影響,所謂「後天」,非指社會因素,主要是指胎兒於母體子宮內所接觸的荷爾蒙,會觸發同性戀特徵。亦有研究發現,家裡越多兄姐,會增加同性戀傾向機會。(見Daily Telegraph報道)

演化生物學家的另一問題是,同性戀基因組為何能出現?因為基因若非對個體有繁殖優勢,很難演化出來。《經濟學人》報道的這個研究則認為,有些基因組,促發人的同性戀傾向,當然對個體本身的繁衍不利;但同樣的基因組,可能對那些沒有同性戀行為的個體之兄弟,繁殖下一代較有利,令家族裡的「同性戀基因組」能繼續流傳。

補充解說︰近廿多年的研究,遺傳學家普遍認同 'Xq28' 這基因組,與男性性傾向有關,但非必然關係,尚要其他因素如上述之母體環境「啟動」,而此基因組亦可影響個體其他行為,故此,個體遺傳了「同性戀基因組」,不一定有同性戀行為,而此基因組可能令個體有其他特徵,例如令男性個體較溫柔體恤,增加對女性的吸引力,而令其繁衍機會較大。(見《經濟學人》:Gender Bending: Genes that make somepeople gay make their brothers and sisters more fecund

 (本文少部分段落刊於晴報專欄《風起幡動》,此為加得好長版)

補充閱讀︰《明報》星期日生活訪蘇美智談《我們的同志孩子》
內地同志被逼結婚造成的「同妻」問題︰梁雪怡︰走出閣樓的衣櫃,內地同志與同妻之聲


相關文章︰
演化炒飯(2): 摩西與missing link
演化炒飯(3): 演化論的誤解與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