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1, 2014

這夜,人人都是記者



前兩天中午所拍,暴雨來臨前

三月飛雹,黑色暴雨之際,我坐在的士上趕回家,山邊公路似激流,司機一聲不響,抓緊軚盤,安全到埗,我破天荒話唔使找錢,給了六大元貼士,他一聲多謝都無;而我家屋苑,電梯槽水浸,步行近三十層回家,才第一次發現,屋苑樓底矮都幾好。

坑渠蓋會跳舞,雪榚筒會行路,又一城上演水舞間。有人說,這是天譴;又有人說,這是氣候變化的明證。我不敢太快下結論,這場暴雨冰雹,大概看到兩件事︰

留意每年第一場豪雨,它總是影響較大。那是因為經過一整個秋冬的慵懶,排水道塞了,灰塵垃圾樹葉未沖走又無人清理,容易水浸;那是因為經過半年的冷暖交替,家裡窗框崩緊僵硬了,更容易滲水,窗台又滿是雜物,災情慘重;那是因為半年的風平浪靜,貨櫃場也少做些功夫,結果貨櫃山也倒冧了。

我們容易忘記暴雨之瘋狂,疏於防範,第一場暴雨,來得快,來得急,才能先聲奪人,才能殺個措手不及。不能事先張揚,不能令人習以為常。

這夜,人人都是記者。往日,一有天災人禍,打風落雨,躲在家裡,難免開著電視看新聞,這個瘋狂雨夜,我竟然沒想過開電視。因為人人都是記者,即時上載的各種城市異象,目不暇給,不只是真正「即時新聞」,而且夾敍夾議,又likeshare,有親身參與,一同經歷之感,兼即時觀察天文台雷達圖象,知悉大雨所至之處,看清楚暴雨爆發至消減過程,同場加映「冰雹謎團」,究竟有人亮出一張四方形的巨型冰塊,號稱冰雹,是真是假?社交媒體,製造了集體記憶,增進了科學知識,真係唔講得笑。傳統媒體,無論點做,這一方面,似乎很難追。

「天氣」這回事,作為「新聞」,有點特色:它影響所有人,直接與每個人的生活有關,你難以逃避;有關天氣的事,普通人也很容易明白;還有,天氣有不可測、不可抗力的元素,隨時有意想不到的新發展,而有引人入勝的一面。

這令人想到,同類的社會新聞,一旦發展到這階段︰即全民參與、與生活息息相關、隨時有新發展之時,主流媒體為能發揮多少影響力?而網上那種人同此心,但又分散的力量,如何有辦法集結更大的影響力?

相關文章:
科普時間,地下天文台:冰雹襲港
與暴雨無關的:彩虹觀賞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