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25, 2014

畫出腸民調之子矛子盾計


不勝其煩,有關特首民望調查的爭論,無奈繼續。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負責人鍾庭耀澄清,50分在特首評分中,在問卷問題上,定義為「一半半」,統計學上屬「中間數」,不應視50分為「合格」或「不合格」(詳見〈畫出腸民調之一池渾水),張志剛在《明報》一文〈請鍾庭耀回應,請關焯照澄清〉,試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謂多年來,報章最少九次引述鍾庭耀形容「50分為及格水平」,以證鍾庭耀自打嘴巴。

實情如何呢?

因為要準備是日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筆者用「慧科搜索」,複核了該文九個試圖指控鍾庭耀自打嘴巴的「例證」,功課已做,樂意公諸同好。

文字的確存在,不過……

(如果大家覺得好煩,請跳過以下二十三段,從尾六段開始看總結就可以了。)

(以下九「例證」引自張的文章)

「例證一」:《蘋果日報》2010811日﹕「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分析,按曾蔭權的民望表現而論,他的民望屬『表現失敗』。雖然他的評分有輕微上升,仍可以維持在略高於50分的及格水平。」

評:當天共有六份報章有引述鍾庭耀分析,只有《蘋果日報》提到他說「仍可以維持在略高於50分的及格水平」。1. 有可能是記者引述不精準,也有可能是鍾庭耀這樣說。2. 按前文後理,「仍可以維持在略高於50分的及格水平」有歧義,可詮釋為「50分」是及格水平或「略高於50分」是及格水平。

「例證二」:《頭條日報》2010728日﹕「該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表示,雖然曾蔭權評分脫離肥佬行列。」(註:評分為50.3分) 

評:「脫離肥佬行列」,如何詮釋為「50分為及格水平」?

「例證三」︰《星島日報》20041013日﹕「鍾庭耀認為他(楊永強)的支持度保持穩定,比其歷史低位39.4分高出很多,但仍未達到50分的及格水平。」

評:當天共有八份報章有引述鍾庭耀分析,只有《星島日報》引述鍾庭耀就樣說。有可能是記者引述不精準,也有可能是鍾確實這樣說過,難證實。中文大學的同類調查以五十分為「及格」,有可能令少部分記者也詮釋港大民研調查的五十分為「及格」。

「例證四」:《星島日報》2004929日﹕「鍾庭耀分析,調查結果顯示董建華的民望評分兩年來首次重上50分水平。」

評:當天共有十份報章有引述鍾庭耀分析,都有類似字眼,但「重上50分水平」,不可能解讀為「50分為及格」的意思。正如評分「重上60分水平」,不可能解讀為「60分為及格」。

「例證五」:《信報》2003910日﹕「鍾庭耀指出……孫明揚……楊永強……林瑞麟……馬時亨全數低於50分的及格水平。」

評:上段引述有很多省略號,原文是這樣的:

「鍾庭耀指出,巿民對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及保安局局長李少光的評價相當不俗,可見人事更替似乎可以為政府帶來一點好處。不過,接替唐英年出任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的曾俊華由於市民認知率不足三成而不獲排名。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和財經事務局局長馬時亨全數低於五十分的及格水平,以林瑞麟及馬時亨最低分,分別有四十三分及四十二點九分。」

正常新聞寫法,很明顯最後一段並非引述鍾庭耀,「五十分的及格水平」屬記者自己的詮釋。「例證五」的省略號省得太多了。把兩段文字砌埋一齊,改變了意思,這就叫「斷章取義」。

「例證六」:《明報》2003813日﹕「鍾庭耀分析:『……餘下12個問責官員中只有4個不及50分,算是初步走出管治危機。』」

評:按當時詮釋的前文後理,鍾庭耀一直以45分為「信任危機線」,故有此說。而「不及50分」之講法,亦不能視「50分為及格水平」。 

「例證七」:《明報》2003129日﹕「鍾庭耀指出,特首評分自去年8月起已連續半年處於不及格水平……連續半年處於50分以下。」 

評:這是較離譜的一個引述,翻查原文,上述引文的省略號,省了三大段。原文第一段是「「港大民意網站」發現,特首董建華的民望,由1月中的47.3分跌至1月底的45.2分,下滑2.1(若綜合其他數據,1月平均分為46.3分,見圖),再見歷史新低。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指出,特首評分自去年8月起已連續半年處於不及格水平,反映政府有管治危機。」

然後隔了三段,才是「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認為,特首民望自去年8月起,連續半年處於50分以下,並屢創新低,情况前所未有。」

而且,按鍾的說法,50分以下,屬不及格水平 (50分為一半半,50分以上為及格),此文與鍾的一貫講法無矛盾。如此拼湊證據,製造錯覺,唉。

「例證八」:另外慧科電子剪報顯示2003924日和2004414日的《蘋果日報》,在為特首和主要官員評分製表時,分別出現「註:評分以50分及格」(2003924日)、「註:評分由0100分,50分及格」(2004414日)等字樣,並且都寫明「資料來源:港大民意網站」。

評:不能排除「評分以50分及格」為記者的詮釋,在港大民意網站中,找不到「評分以50分及格」的字眼。找到的請告訴我。

「例證九」:鍾庭耀19977月出版的《民意快訊》第11期,在總結港督彭定康的支持度評分時表示:「整體而言,彭定康所得的分數一直能夠維持在50分的合格分數以上,反映彭定康在市民心目中的形象尚算不俗。」據港大民意網站介紹,無論是對回歸前的港督,還是回歸後的特首,支持度評分的提問方式是一樣的。 

評:翻查港大民研出版的當期《民意快訊》,確實清楚寫到50分為及格分數的說法。這是九個「例證」中,唯一一個清晰見到有「50分為及格水平」的字眼。鍾庭耀如果要奉陪辯論下去的話,這點需要解釋。筆者意見,港大民研網站如大海一樣的歷史資料,只有一兩個矛盾位,「算係咁」。

長篇大論,真的唔好意思。總結:九個「例證」,五個為曲解、誤解或過分跳躍閱讀的錯解,三個有可能是記者自己的詮釋,只有一處1997年的說法出現矛盾。

張志剛與建制派的批評,一直針對港大民研計劃,其實中大也一直有同類型調查,為何不批判中大呢?他們要求要公開調查原始數據,港大民研自負盈虧,數據屬學術資產,是日最新發展,港大民研發聲明,公開全部有關梁振英民望的原始數據,真的慷慨。其實,中央政策組也用公帑資助不少學者做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枉論公開原始數據,研究報告也只能於網上查閱到摘要。既有此「公開原始數據」的要求,是否公帑資助的研究,也應公開原始數據?

統計數據,應用interval還是ordinal,各有優劣,50分應如何定義與詮釋,本應屬於學術討論範疇,難分對錯,而且任何方式的詮釋,也只差兩三分,為何左報與建制輿論對一個學者頻密施襲了?大家何時對學術咁有興趣了?

事件風眼中的主角鍾庭耀,一直甚少正面回應各種批評,他最近在港台《傳媒透視》有一篇文章〈從國王的新衣的說起〉,詳細說了「國王的新衣」故事,文末有這樣兩段:

「國王沒有雅量,讒臣乘機取巧。先把小孩打成造反派,再把科學變歪理。然後口誅筆伐,肆意攻擊,製造白色恐怖,以為可以解決問題。誰知道,真理不會被改變。掩耳盜鈴,只會弄巧反拙。

面對來勢洶洶的攻擊,筆者並不急於回應。有助學術研究和公民社會發展的理性討論,筆者當然積極參與。對於那些不懷好意、借故詆毀的謾罵,就由它們在歷史洪流中消失好了。真理不在口舌之間,只要把事實紀錄下來,誰是誰非,歷史自有分曉。」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
如果你覺得好煩的話:畫出腸民調之一池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