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6, 2013

懶音不解之謎



香港社會有一個大謎團,為何「懶音普及化」?「懶音」的根源是什麼?

早前寫過,本人出身廣播界,對「懶音」特別敏感,往日面試實習學生,驚覺十之七、八學生,都有懶音,而大部分人不自知,亦難於短期內改善。

香港的廣播新聞界,一般對「正音」尚有較高要求,很多有志當電視電台記者的年輕人,卻往往純粹因為懶音問題,被廣播新聞界拒諸門外,甚覺不值。回想起來,懶音問題,令廣播新聞界能選擇的「人才庫」大幅縮減,恐怕是「新聞質素下降」其中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有懶音,肯定不是年輕一輩的錯,可能是父母的「錯」、也可能是社會的錯,根源為何,我不是語言專家,曾想過一些原因,但解釋力不足夠。(見《香趕特別痕淨區)

最近翻閱舊筆記,記得在美國進修時一堂語言課上,教授談到有關語言腔調的一種「猜想」。美國教授閑談時,分享他的語言學習經驗,他說,每種語言都有一個口部的「休息位置」(resting position),即是談話時口部張合的慣常狀態。這種狀態,直接影響說話態度。

舉例來說,教授發現,說普通話時,兩唇較為緊閉;操英語的人,口部通常微張。所以說普通話時,你嘗試嘴唇常閉,尤其說完一句就輕輕閉起雙唇,說起來會有明顯的普通話腔調;說英語時,每字每句之間,盡量保持口部微張,說出來的腔調口音,就較像我們聽慣的英語。

同學們大夥兒嘰哩咕嚕地試了一會,似乎真有點道理,大家還有新發現,中國人聆聽別人說話時,常把嘴唇緊閉,自然會發出「唔唔唔」聲音,唯唯諾諾,比較含蓄的感覺;嘴部微張與人對話時,則自然常發出「啊啊啊」的聲音,歐美朋友說話較誇張,常七情上面,動不動大驚小怪,睜眼張口大叫marvelous, fabulous, OH MY GOD,態度特別奔放豪邁,似乎與他們口部的慣常狀態有關。

口形與思維態度,是否真的有關聯,何者是因何者是果,沒有研究,難以定論。但教授說,學一種語言,要留意人們的慣常口形,略為模仿這簡單動作,已能形神俱似,減少奇怪口音,這是美國教授學習普通話的心得,信不信由你。

套用這個概念於「懶音研究」當中,也有點啟發。最常見的幾種「懶音」,如把廣東話「冷」讀成「懶」,是由於舌根出現不必要的扭曲動作;把香「港」讀成「趕」,是由於舌根多餘扭曲加嘴唇無端「嘟」長;把「北」讀成「不」、「百」讀成「八」,則是由於口部太有儀態,不願張大。

簡單總括而言,這些懶音的出現,是由於口部常處於一種「扭擰」的狀態,背後的原因暫且不論,但改變的方法,似乎可以先從心態著手:說話挺直腰板、有信心、有中氣、斬釘截鐵、不扭擰,減少多餘動作。

做任何事,循正確「態度」開始,似乎亦適用於改正懶音,這是最近面對懶音問題的一點體會。

相關文章:香趕特別痕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