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February 15, 2013

有時發光主義



區家麟|絢麗荒涼(原文15/2/2013刊於《信報》)

《爸爸媽媽上戰場》,是反國民教育運動之家長組「回憶錄」。想起《一代宗師》裡,各路英雄大隱隱於市,販夫酒卒、沉實平常人,卻個個來歷不凡,身懷絕技。他們有電腦達人、有傳媒老手、有餵奶港媽、有無畏無懼估你唔到的中學生,他們一呼百應,成就了香港社運歷史裡罕見的成功一頁。

也想起了哲學家李天命的「有時發光」論,他說,人並不是一種時刻不停發光的生物;能夠有時發出一點「人性的光輝」,就已經算很不錯的了,李天命戲稱為「有時發光主義」。套用於社會參與中,學民思潮的同學要讀書、家長們要湊仔撲奶粉,每個人為生活奔走,不可能無時無刻發光發熱,「有時發光」是世態常情,不應過分鞭策自己鞭策別人長期全身投入運動,關鍵時刻站出來,已經功德無量。

家長組出書,目標在回顧反思、凝聚力量,如何「有時發光」,卻可以星火燎原;反國教運動裡,有幾點官民博奕的現實,值得細說。

政府為何最後讓步,願意擱置指引,五年任內不重提?當然非單純是十二萬人集會的壓力,也非單純是學生絕食引發的波瀾,而是辦學團體開學前陸續表態暫不開展,部分學校亦臨陣轉軚。政府深明,學校失控,反彈風潮形成後,強行推展,反會爆出更多醜事;偉大祖國的荒誕,更會持續成為爭議焦點與課堂討論內容,暗地灌輸不成,更會弄巧反拙,政府當時根本沒有太多選擇。

反國教運動成功之處,在把握「有時發光」的群眾壓力,迅速轉化成可操作的「著力點」,化整為零,學生與舊生「串連」,發動人際網絡,於學校裡深耕細作,從組織架構的層面動員,推動辦學團體說出心底話,阻止偏頗的國民教育成真。

「組織串連」,在內地是當權者的專利,黨壟斷組織,禁止民間團體串連,只有共產黨才能搞串連。敢言學者、尖刻的網民、家庭教會、志願組織都可以稍為容忍,但他們一串連起來搞聯署、搞集體行動,監控巨獸會立即出手打擊。共產黨擅長組織戰,但幸好香港仍是化外之地,學校組織,當權者仍未完全管得住;反國教人士主動出擊,打贏了一場組織戰。

國教爭議中,曾有人猜度,沒有遊行的沉默多數是什麼取態,那些說「沒有遊行的市民都是支持政府」的論調,成為大笑話,因為用同樣邏輯,後來的支持國教遊行集會,只有千人參加,豈非另外七百萬人都反國教?

沉默的人,大部分永遠沉默,他們在社會運動中幾乎不起作用,但當中少部分意態猶疑的人,正是正反雙方爭取支持的對象。

「有時發光」之另一優勢,是搞手面孔清新,沒有往績可供有效抹黑。在「討厭政治」成為時尚的香港,新鮮面孔能滿足有政治潔癖的沉默香港人。然而,這些運動新丁非政治明星,陌生面孔要吸引傳媒眼球,自然要花心思度橋宣傳。

《爸爸媽媽上戰場》一書,道出了很多宣傳策略,事後有人指摘其「煽動」。現代媒介環境,眾聲喧嚷,要吸引注意力,動之以情是常見手法;「煽動」與「動之以情」的分別,在其有無道理;動之以情,亦曉之以理,情理相兼,方成大事。日常吃飯,少油少鹽,有益健康,誰人不知;政策論辯,回歸純理性討論,人人都想,但為了嗒落有味,加些雕花配菜調味料,也是必要之惡,這叫做「務實」。例如「唔好搞我個仔」一語,觸動人心,有人認為是煽情口號,但紅色教育集團與教育當局勾連而成為利益共同體,製作偏頗教材,潛行學校,有充分佐證,「唔好搞我個仔」,正是情理兼備的表達,不屬煽情,更不是「罵爆」。

反國教運動高峰期時,人們高呼:香港人覺醒了!然而,醒了就不會再睡?大聯盟的口號,要「栽種未來」,然而,未來能否栽種?

「有時發光」,優勢是有機聚合,靈活應變,估你唔到。但運動成功,不致於散漫無序,端在人同此心,因為有共同守護的核心價值;群體互不隸屬,但由於理念一致,故能一呼百應;雖然各自為政,見步行步,但由於目標清晰不抽象,故知所進退,不橫生枝節,能認清著力點,網絡串連,直搗要害。

未來不可知,也非任何人之良好願望能主導;混沌中博奕,正反合時刻變幻,成功不可能複製。但能人異士,潛伏各界,有時發光,隨著洪流飄蕩,自動走位,各顯專長,在高牆各處鑽洞。累了,可以保持警覺,小睡一會,當歷史在呼喚時,將一同發光發亮。

忽然發光的無名人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