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4, 2013

給自己的騙局



區家麟|絢麗荒涼    (本文4/1/2013刊於《信報》)

電台的烽煙節目,聽眾的言論常有啟發。某天,談特首民望的民意調查,甲說:「身邊的朋友都好支持梁振英,CY抵讚!」乙說:「身邊的朋友人人都罵梁振英,這個特首不知所謂!」

態度南轅北轍,彷以身處平行時空,但意見竟是相似:民意調查不太可靠!因為與我所見不同!

寫文章、做訪問、或公司開會,偶然遇到讀者或被訪者或公司高層讚譽:「嘩,講得真好!」或「這個問題真是好問題!」以前聽到會偷笑,飄飄然自我感覺良好,慢慢發現,很多情況下,觀眾讀者或你老闆讚好,不是你說了甚麼真知灼見,而是你說中了人家的心底話,你的「真知灼見」碰巧也是別人的「真知灼見」,人們覺得好,是因為「英雄所見略同」,你只是把話講出口而已,別高興得太早。

被訪者尤其是位高權重的大官,讚記者「問得好」,作為一位監察政府挖掘真相的新聞從業員,應該滴汗。高官說「問得好」,代表問題正中下懷,開正佢條路,他好想講,多謝你問;平民百姓說你「問得好」,代表這問題他也想過,也許困擾過,很高興得到你認同,重點是「得到認同」,往往並非讚賞記者有多高明的洞察力。

為了追尋「認同」,我們有高超的自欺欺人能力。生活小事一樁:有朋友甚迷信,有天她神秘兮兮,告訴大家一個大發現。每次她留意街上前車的車牌號碼,數字經加減乘除,總會出現某個讓她刻骨銘心的朋友生日日期。旁人嗤之以鼻,說她只是朝思暮想,而她深信不疑。

又如日前嚴寒,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第三凍的除夕」、「29年來最冷除夕」,一向質疑「氣候暖化」之說的朋友又振振有辭地說:「又話暖化,不知幾凍!」不看長期數據、不理會確鑿證據、不看複雜的氣候變化元素、只相信此時此刻自己的感覺,憑幾天的嚴寒鞏固自己的想法。我們有無限能力拒絕思考,憑眼前所見,直接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

歷史學家卡爾在《甚麼是歷史》(What is History) 中一書謂,事實浩如煙海,歷史學家搜尋「史實」,有如在汪洋中垂釣,有甚麼魚穫,取決於漁夫選擇在甚麼地方釣?用甚麼釣具與魚餌?很重要的是:你想釣到甚麼魚?我們找尋事實去印證自己的想法,也有如釣魚:你的結論,往往受自己的主觀願望影響。大海儘管廣濶,你決定了時間地點和魚餌,總會釣到你想要的。

相當一部分人,只有立場沒有論據、只講拳頭不講理由,慣性只看到並接受符合自己想法的事,於是,見到民意調查中梁振英評分與自己直觀有不同,就認為民調不可信;見到傳媒的說法唔啱聽,就說傳媒不中立。

若政策有爭議、論點眾說紛紜、事實未搞清楚,傳媒大可取態中立,聆聽及報道正反意見,開設輿論平台,提供事實,讓真理越辯越明。擺理據,講事實,無所謂「中立」,事實就是事實,不需「中立」,難道黑白分明之事,傳媒也要自詡中立,站在中間?況且,大部分傳媒老早擺明車馬站穩立場,有「愛國」的、有「反共」的、有只講財金的、有永恆倒曾的,從來偏頗,沒有中立過。

採訪新聞,派多少記者報道?編輯新聞,哪條是頭條哪條在內版小角落?篇幅是大是小?選擇風花雪月,寧願少談家國大事?這就是立場。標題用字有否避重就輕?是紅字還是黑字?都有價值判斷。就算一張相片,高官名人一顰一笑,選擇哪一個表情?憂國憂民?笑裡藏刀?英明神武?還是騎呢怪相?都有立場,難言中立。

專家、傳媒,常標榜中立,非大家想像中的高尚,很多情況下,中立只是拒絕思考的遁辭、冠冕堂皇的騙局。不少傳媒,每遇有爭議事件,訪問甲,又訪問乙,意見一正一反,一彈一讚,各打五十大板,自詡中立,卻理據欠奉,既不反映現實,更多時講了等如無講,浪費大家時間,變相逃避議題,蒙混過關。

媒介傳遞的表象、身邊友好的閑聊,都不是全局,我們習慣為自己的偏好搜尋佐證,先入為主,腦袋閑散。眾聲喧嘩之中,要放下拳頭放下憤慨講道理,一起理清思路,談何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