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9, 2011

政治演員面對鏡頭第一課

(本文9/12/2011刊於《經濟日報》)

無論是豬是龍、是蠢不是蠢、是愛是恨、是敵是友,不少人在電視上聽唐英年說話,不期然會問:「為何他說話口窒窒?」認真再看他的表情,還會問:「佢知唔知自己講緊乜?」

看美國總統奧巴馬,他向共和黨開炮,字字鏗鏘,句句有力,不管是發自內心,或是虛情假意,你總會被其神態懾住一會,聽聽他要說什麼。看唐英年每天在鏡頭前的表演,他回應問題、表達立場之際,常出現如短暫失憶似的茫然「斷片」,或忽然口吃地找尋適當詞句,這種狀態持續多時,必有深層次的理由。

政治人物面對鏡頭,與電視記者做現場直播,處境有不少雷同之處。他們同樣須顯得有信心、有權威,縱使對事情一無所知,也要顯得像個全知的智者;現場環境不斷變化,需要急才、懂應變,卻同時要顯得可親可感。最高境界,乃縱使說錯話,也懂得立即糾正,意態從容,若無其事。

電視記者做現場直播,偶爾出現失憶、無言、或口震震的「死亡直播」,不出兩大原因:

生硬背稿-由記者做現場直播,到公眾人物演講,很多人認真面對,不會臨場爆肚,都會預先準備好稿子,反覆唸熟,然後在鏡頭前背誦出來。如此習慣,容易予人生硬死板的印象,一旦現場環境混亂,思路突然被打斷,腦海本來背得滾瓜爛熟的字串無端消失;或需臨場應變,卻一時間在「貓紙」裡找不到答案,就會出現「斷片」、茫然失語的尷尬處境。

恐懼出錯-對自己缺乏信心,演技佳者一時間尚可保持寬容笑臉,搪塞過去;但要談論不熟悉的話題,時間一長,容易「露底」,記者或講者恐懼說錯話,只能戰戰兢兢,以笑遮醜,最後辭不達意、語無倫次。

歸根究抵,兩大問題,乃源於同一深層次原因:需要背稿,乃因為所說的話非發自內心;深恐出錯,亦因為「不熟書」而未能隨心暢談。

不需天真,政治就是一場戲,鏡頭前就是一個舞台;政客爭逐曝光,存在就是要被覺知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Bourdieu於《論電視》(On Television) 中,痛陳政治人物為爭取曝光,當今政客「存在,就是為了在電視上出現」。管你喜歡不喜歡,現代政治中,公眾對政治人物的印象,多從電視新聞影像裡,長年的潛移默化而來。Bourdieu狠批電視新聞的操作,逼使政客為追逐形象而戰,但他亦承認電視影像的威力:「影像有一種奇特的能耐,能製造一個……所謂「像真效應」(reality effect),他們展示了一些形像,能令人們相信他們所見。」

香港的特首「選戰」,政策討論只屬虛招,「雙英」對決,在此階段都在爭取民意,每天計算,不停曝光,望能塑造形象,令自己贏或輸都不太難看,避免當一個連蜜月期都沒有的特首;缺乏整體政策提綱,傳媒也只能集中討論其形象與談吐。政治人物面對公眾,只需由心出發,熟書就不需背稿,說話發自內心就不會口窒窒,說時容易要做當然難,但這是一位領袖應有的質素。請讓這場選戲有些較稱職的演員,不要每天污染大氣電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