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4, 2011

用錢買視野

(原文29/4刊於經濟日報評論版)

當今家長老師,常投訴新一代缺乏學習動力,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慵懶無神,飯來張口。問學生對什麼有興趣?很多年輕人啞口無言。很顯著的一部分人,不只對學習無興趣,基本上對任何事物皆無興趣,說不出自己的喜好,沒有好奇心,沒動力去了解任何事情。

好奇心需要培養,一如老子所言:「知不知,上」。有學問的人,要知道自己的無知,方為上乘;對莘莘學子而言,如果連自己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他沒有可能生出好奇心、也不會睜大眼睛,了解這個世界。

香港政府決定資助清貧的中小學生,往外地遊學,錢無疑是用得其所。三千元的資助,當然不可能環遊世界,但每次旅程,都是一顆種子。短短幾天異地生活,認識不會多,但正是啟動好奇心的起步點。

常聽聞:「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是一句廣為傳誦,但錯得離譜的說話。行過萬里路的人會明白,旅途上,或陽光海灘、或吃喝玩樂、或異鄉風情,多是匆匆走過,只留下幾張相片,點滴回憶;有機會揹起行囊深度旅遊的,則舟車勞頓、節衣縮食、到旅途終結,對陌生國度才多一點了解,卻帶著更多問號離開。行過萬里路,對外面的世界增添了感性認識,萌生好奇心,回來後,才有動力去讀萬卷書,滿紙的地名都變成熟悉朋友,滿紙的文字不再是恐怖怪獸,才是遊學的真諦。

坐數小時飛機、望無際的大地,才知世界之大;與陌生的異鄉人溝通,才知自己語文能力不足,這都是令人求學的動力。親臨北京,看到紫禁城的圍牆,能想到明清的興亡、強權的規律;登臨四川山區,看到水電的瘋狂開發,藏人的平淡追求,發展與保育的永恆爭論,也能在學子心中萌芽。哪怕是一點一滴,也是啟蒙的開端。假以時日,總會碰到觸動學生思緒的點與線,激發年輕人不繼追尋。

有評論謂,連家境清貧的學童都獲資助旅遊,政府太慷慨。我們看看富貴人家的子女,自少接受各種音樂、藝術、運動、語文、領袖技巧班等千萬種才能訓練,也有機會到處遊學,開闊眼界,視野是可以用錢買的。貧苦子弟困於屋村一角,在起跑線上已稍為落後,資助遊學,正好減輕貧富之間視野的鴻溝。寄望這些遊學團,非吃喝玩樂、不是變相的歌功頌德國民教育,而是真正擴闊眼界,刺激思考的寶貴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