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1, 2011

愚人季節 忽悠時代

區家麟|絢麗荒涼    (《絢麗荒涼》逢星期五刊於《信報》) 


愚人節還遠,但香港人天天被整蠱,一幕幕荒誕劇,大家都笑不出來。

「政府有錢等於市民有錢」 去年曾俊華「起錨」,對着示威人群誠懇地說多謝多謝、「多謝你咁大聲」之後,我一直懷疑,曾司長若非一代笑匠,就是心理狀態異常。預算案一役,他發明了「政府有錢等於市民有錢」新理論,過兩天,理財政策大逆轉。從今以後,財爺開口,似是愚人節笑話。

「自願縮班」  孫明揚的溝通技巧,我一向佩服。從妙用「微調」二字,推翻母語教學政策開始,孫公的語言藝術,可作為經典案例載入教科書。縮班政策,美其名為「自願優化班 級」,孫公高舉「自願」一詞,軟硬兼施,到英皇書院作決定之時,政府以「自願」方式強行通過,顛覆「自願」字義,體現了政府的創新精神;孫明揚拒絕解釋, 擺明就是要忽悠你,誰說高官沒有管治意志。

不幸言中

「臨界點」 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是我 尊重的學者,還記得九七回歸採訪他時,劉兆佳不幸言中樓價將要大跌四五成,自此我對佳叔敬重有加。最近佳叔謂民怨接近「臨界點」,第二天又否認說過,我認真研究佳叔的談話,牛頭角順嫂都聽到確是前言不對後語。想了好久,找到一個理由,佳叔想跟我們開一個愚人節玩笑,雖然愚人節無咁早。

「呼之欲出……」  還有唐英年司長,笑吟吟的他,向記者宣布西九設計最終方案時,竟然說到一半停頓幾秒:「答案呼之欲出……」見記者時嬉皮笑臉賣關子,看來他想和記者玩「撳 錢」遊戲,請記者按鈕選擇才開估。幸好記者們不是省油的燈,沒有應酬司長,還爆出一句:「司長,你要我們估呀?」唐英年才悻悻然繼續獨白。司長終日笑騎騎,可惜無人笑得出;想搞gag,但無人陪笑,錯估民情。

黑色幽默

「挑戰政權」 最笑不出的笑話,正是特首疑似被撞,宣稱示威者「挑戰政權」。一方說「你撞到我」,另一方說「我無碰過你」,七歲小學生一樣的口水爭執,變成「挑戰政權」的舉動,其實頂多只是「挑戰蔭權」。

愚人節未到,但政府每天炮製黑色幽默,為何如此?

世情如是,不必驚訝。看電視台黃金時間的節目,媚俗、胡鬧、無創意,它沉淪,但收視高有廣告,能迎合市場需要,就能繼續胡鬧。看暢銷書榜,不是投資秘笈,就是流年運程;不是旅遊日本指南,就是環球美食博覽,這些書不會流芳百世,但有讀者買,就能繼續生存。一位高官能攀至高位,非必然能幹,不一定稱職,只在乎 他是否適應環境,在激烈競爭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這正是演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要旨。官場裏之「天擇」,正是權貴的喜好,經多年實踐,殘酷淘汰後能生存下來的,多是不會說錯話的「錄音機」、面面俱圓的「笑嬉嬉」、志願「做好呢份工」的「打工仔」、還有不講原則的「醒目仔」。

譁眾取寵

想起余華在《十個詞彙裏的中國》之壓軸詞「忽悠」。「忽悠」在內地火紅,其意義香港人總覺得難以觸摸。「忽悠」源自東北,最初解作飄忽不定,後來詞義不斷變異。據余華綜合,所謂「忽悠」,有吹牛、胡說、欺騙、戲謔、不正經、惡作劇的意思,亦有誇誇其談、譁眾取寵、無中生有之義。

吹牛、欺騙等字眼,本是貶義。余華發現,「忽悠」的時代意義,正在於「原來的貶義詞投奔到忽悠門下後,紛紛獲得了中性詞的身份」。全國人民欣喜若狂,感覺較中性的「忽 悠」,令欺騙、戲謔、玩弄、不講原則等行徑,一一變得合理。於是,人民忽悠政府,政府忽悠人民,「忽悠」在眾多潮語中脫穎而出,不斷變異與壯大,網羅更多貶義詞,也是環境的選擇。一個風紀敗壞的欺騙大國,正需要一個動聽的詞兒,包裝一下自己也看不過眼的行為。

余華謂,「忽悠」橫空出世,正是時代的需要,也反映社會真貌,更反過來把壞事變得理所當然。一國之下,忽悠風氣吹到香港,高官們集體示範,有人前言不對後語,有人嬉皮笑臉。上綱上線有之,虛情假意有之,政治化妝則已是例行公事,說是「欺騙」、「不講原則」,可能言重,於是「忽悠」大派用場,把欺騙合理化、制度化、生活化、普及化,我們天天都是愚人節。